標題:成都管理咨詢你的企業真的在做OKR嗎?
編輯:眾智云慧管理咨詢CRC 行研中心
日期:2022年8月15日
關鍵詞:OKR、管理咨詢、KPI、薪酬績效、績效管理、成都咨詢公司
正文:
多少企業,趁著OKR的熱潮,引入了OKR,卻只是取悅了一把手,基層叫苦不迭。這是“體系病”典型癥狀:以為引入了一套績效體系,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業績的問題了。
OKR體系執行之誤區
有一家企業,找我們做咨詢的時候,很驕傲的告訴我,“我們去年做了OKR體系”。我問他怎么做的。
他們說,年初,我們開大會,討論企業的年度目標(即O-objective),往下分解成部門的年度目標(O)和部門的關鍵結果(KR-Key Results),再往下分解到崗位的O和KR,分解到每個崗位每個人,O和KR是非常龐大而精密的體系。
我啞然失笑,這不就是傳統績效管理里層層分解的邏輯嗎?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,這根本不是OKR,就是傳統的績效管理,你可以把它叫目標管理MBO,也有的叫戰略型績效管理(如BSC)。
難道企業不需要這樣的體系嗎?需要。如果你的企業業務模式和價值鏈是穩定的,面臨市場挑戰不大、因此不需要謹記創新,那么你當然可以使用這套穩定而精密的體系。但對不起,這就不是OKR了,至少,不是OKR的特色。
大家都知道,OKR強調的是自下而上的定指標,而非自上而下的定指標。大部分實施了的企業做不到,我問他們為什么做不到,他們的理由是,員工沒想法,他們定的指標太過保守,還不如我來給他們指令,那個指標才會更有挑戰性。他們說,你OKR不是強調有挑戰的目標嗎?你看,我這設置的指標,夠有挑戰性了吧?
殊不知,OKR實施的文化土壤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控制,而是,授權和信任。在那個基礎之下,員工自覺的追求挑戰性目標。這樣的文化,才是每個企業家夢寐以求。
再舉個例子。創新類業務是相對而言更有利于OKR的實施的,很多組織實施OKR的時候,在新業務一年內要求盈利這樣的挑戰目標下,仍然堅持季度OKR的KR在本季度內不可調整。
要知道,創新類業務是需要不斷試錯、調整方向的,所以季度不變的,恐怕只能是目標O,而不是KR。在年初對創新業務怎么開展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下,你指望下屬制定一個明確的挑戰性目標?別做夢了。他能預測下個月的工作內容,就已經謝天謝地了……這預測八成還是不準確的。
O和KR可調整,而且是在團隊共識的基礎上調整,這是OKR的另外一個特點——靈活性。但在傳統績效管理那里,這樣的調整是對績效體系的打擊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
總部跟子公司定了業績指標,子公司認為定高了,后期在執行過程中要求調整,還舉出一大堆理由。總部審核來審核去,還派出專人小組進行調查取證,最后部分妥協部分駁回。子公司嘗到了甜頭,來年接著這么干,一完不成就要求調整指標。于是總部看見子公司的績效指標調整申請就頭疼……如此場景很常見吧?
所以當我做傳統績效管理咨詢的時候,指標/目標值是基本不允許調整的,維護績效體系的權威性,同時防止“調整文化”在子公司中盛行。這樣做的底氣,也是因為KPI體系里,大部分的指標是年年不變的,因為崗位職責、產出相對穩定。
實際上,規定怎么寫,并不重要。說白了,你規定了不許調整,但若文化允許,一定有子公司能跟總部申請調整成功;你規定了可以調整,但若一調整總部就生氣、不信任子公司,那么,哪怕某個調整是正常的,子公司也不敢去提調整。
叫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這項管理措施的特點,是否能幫助到你企業的業務。
所以,無論叫什么名字,你叫OKR也好,叫KPI也好,又不是考博士,不需要那么精確。所以,用OKR的瓶子,來裝KPI的酒,只要有效,可以。重點不是名字,重點是,企業要做變革,希望提升績效,必須得知道咱們應該往哪里使勁,才能成功。
那么,應該往哪里使勁呢?
(資料來源:企業管理信息、眾智云慧成都管理咨詢CRC 行研中心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眾智云慧成都管理咨詢公司/廣州/重慶管理咨詢公司,管理創造效益,咨詢成就商業!眾智云慧助推中國管理咨詢行業快速、健康發展!
成都管理咨詢/咨詢服務/戰略規劃/十四五規劃/人力資源/薪酬考核/績效管理/股權激勵/三項制度/成都咨詢公司/流程制度/企業文化/崗位價值評估
歡迎瀏覽 http://www.jinchengfilterpaper.com 成都辦公室:028-61894747 客服熱線:400-687-6811